斯波坎的《發言人評論》報道說,她是最后一個能流利地說n′xa′m′x?ín′(發音為“in-ha-um-cheen”)語言的人。
這是華盛頓州地區一些印第安人使用的一種語言。
由于斯坦斯加對她的語言的熱愛,我們并沒有完全失去它。
斯坦斯加與斯波坎市薩利什語學校的校長克里斯托弗·帕金(Christopher Parkin)一起編寫了6本教科書和100多段薩利什語錄音。
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學習n ā xa ā m ā x?ín ā。
但對于許多已經滅絕的語言,我們就沒那么幸運了。我們可能會永遠失去他們。
在世界上語言最豐富的地區,環境災難正迫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這是語言滅絕的主要誘因。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世界上現存的7000多種語言中,每一種語言都編碼著其使用者的世界觀、歷史和知識。
許多瀕臨滅絕的語言——那些正在迅速失去使用者的語言——擁有關于當地植物的重要知識,包括這些植物藥用的獨特知識。
這些語言還包含有關動物以及如何在當地環境中可持續生活的知識。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失去了語言,還失去了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知識。
當語言的使用者不再將這些語言傳遞給他們的孩子時,我們就會失去這些語言。當說少數民族語言的人轉向經濟上更有利的語言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移民在這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例如,大多數到美國的第二代移民都能說流利的英語,但不能說他們父母的語言。
英語在經濟和文化上對他們有利,但他們父母的語言則不然。
看看那些最瀕危的土著語言,就會發現以前移民的影響。
2021年,美國98%的土著語言和澳大利亞89%的土著語言瀕臨滅絕。
這兩個國家都有殖民歷史,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都有大量來自歐洲的移民。
這些早期的移民影響著土著語言直到今天——我們在這些國家繼續失去語言,因為說這些語言的人不再把它們傳給后代,而是轉而使用英語。
所以,今天的移民很可能是明天的語言喪失。
被迫移徙在當前的移徙模式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根據《2022年全球趨勢報告》,2022年有超過1.08億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約有6100萬人在本國流離失所。
一半以上的國內流離失所者由于洪水和風暴等環境災害不得不離開家園。其余的人因沖突和暴力在國內流離失所。
2022年歐洲和中亞幾乎所有的國內流離失所都是由沖突和暴力造成的。
相比之下,南亞、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內流離失所都是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造成的,例如洪水和風暴。
語言最多樣化的一些國家位于南亞、東亞和太平洋,這些地區特別受環境災害的影響。
巴布亞新幾內亞至少有900萬居民。他們說839種不同的語言,其中313種瀕臨滅絕。
瓦努阿圖的30萬居民講108種不同的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瀕臨滅絕。
印度尼西亞還有704種現存語言,印度有424種,菲律賓有175種。在這三個國家,幾乎有一半的語言瀕臨滅絕。
超過三分之一的瀕危語言僅在這五個國家使用。
大量已經瀕臨滅絕的語言,加上因環境災害而流離失所的大量人口,使南亞、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容易受到未來語言喪失的影響。
這些瀕臨滅絕的語言中有許多只在一個很小的地理區域內使用,只剩下幾百人使用。
如果說這些語言的人離開他們的小社區而分散開來——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他們將這些語言傳給后代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在他們的小社區之外,這些語言可能沒有什么經濟和文化價值。
強迫移民的問題是人們失去了他們的社區。
因此,人們提出的許多保護語言的建議——比如確保社區保持團結,有一個可行的生活環境和謀生方式——并不一定適用于這里。
語言喪失的原因有很多,移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在世界上有許多瀕危語言的地區,環境災難是移民的主要推動力。
這種被迫遷移——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語言的威脅——有可能加速。
Anouschka Foltz是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英語研究系英語語言學副教授。在來格拉茨之前,她是威爾士班戈大學心理語言學講師。她的研究方向為心理語言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成人語言加工、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以及多語言使用。她還對語言權利和使用語言的途徑感興趣。
最初由360info?在知識共享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