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他們經(jīng)歷了一段艱難的日子,不是嗎?”
當我們在牛津火車站的月臺上回答一位好心的英國女士的問題時,她的反應或許是本世紀最輕描淡寫的。她問我們,那些“Yes”t恤和濃重的澳大利亞口音是怎么回事。她所指的“他們”是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
當我們前往倫敦和澳大利亞高級專員公署(Australian High Commission)提前就公投進行投票時,這對一個重要的日子來說是一個不吉利的開始——這提醒我們,對于這個古老的英國及其持續(xù)的全球殖民遺產,一些人仍然普遍無知。
整個臉站成一個mo
(白人)澳大利亞將自己視為帝國的前哨,試圖通過一場奢侈的戰(zhàn)爭向英格蘭母親證明自己的價值。
一個小時后,我們到達澳大利亞之家,這個國家第一個也是最古老的外交使團,恢復了我們的希望。上周六的氣氛非常樂觀。“贊成”的支持者與唯一的“反對”志愿者的人數(shù)至少是20比1。通過與排隊的外籍人士交談進行的一項猜測民意調查顯示,當時倫敦85%的選票投了“贊成”票。
總的來說,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非常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并不像在正常的選舉中那樣乏味——這是外出的一天,是一個為祖國變得更好、更公平做出積極貢獻的機會。其中一些積極因素是由于在全民公決中投票的純粹新鮮感——所有42歲以下選民的第一次投票——但大多數(shù)都是出于對手頭問題的真正關注。
誠然,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通常傾向于支持獨立的人群: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國際化。但1.5萬公里的距離也提供了不同的視角。這里的澳大利亞人感到全世界的目光——包括我們的英國兄弟——都在注視著他們。通過確認原住民在澳大利亞政治進程中的發(fā)言權,我們確實有機會做正確的事情。
在這個特殊的地方投票支持“之聲”也有一些深刻的意義。澳大利亞之家的地理位置和美學定位使其處于大英帝國項目的中心。這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筑,它本身就是一個景點,所有澳大利亞人都應該自豪地參觀并稱之為自己的地方。
但它也殘酷地提醒著人們澳大利亞在帝國中的地位和含義。國旗和州旗裝飾著它的外部,每一面都有聯(lián)合王國的聯(lián)邦旗,并且依次超過了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旗幟。整個畫面就像一座紀念碑,見證了(白人)澳大利亞將自己視為帝國的前哨,試圖通過一場奢侈的戰(zhàn)爭向英國母親證明自己的價值。
來自英國的投票有力地提醒了澳大利亞民主的力量。
它距離英國殖民工程的神經(jīng)中樞白廳和威斯敏斯特只有兩站地鐵。從悉尼子爵決定在新南威爾士州殖民的那一刻起,一個多世紀以來,關于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人最重要的決定都是在這里做出的。當然,在這些決定中,利益被考慮最少、損失最大的人是那些在65000年前就把南方大陸稱為家的人。
因此,有一種真實的感覺是,通過在英國投“贊成”票,澳大利亞又回到了原點,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畢竟,這是一次修改憲法的投票,而憲法的起源是英國議會的一項法案。如果公投成功,同樣的憲法現(xiàn)在將承認原住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批居民,并將他們在我們民主中的特殊作用制度化。
但即使犬儒主義和消極情緒盛行,公投失敗,澳大利亞人也不應失去希望。來自英國的投票有力地提醒了澳大利亞民主的力量。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和高級委員會工作人員管理投票站的輕松、高效和專業(yè)令人放心(唯一缺少的是民主香腸的咝咝聲!)澳大利亞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選舉制度,甚至可以與英國相比。英國仍然采用簡單多數(shù)制,在星期四舉行選舉,并且投票仍然是自愿的。
希望澳大利亞民主的這些堅實基礎將有助于實現(xiàn)憲法的歷史性變革。但它們也有助于使我們有足夠的彈性來應對那些進步并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沿著線性道路前進的時刻。
如果你是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請在10月13日星期五下午6點之前在澳大利亞之家投票“贊成”——你只需要你的護照或澳大利亞駕照號碼。每一張選票都很重要。
主圖片:Fred Romero/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