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污染是指互聯網上的信息被很多無關、冗余、不請自來以及低價值的信息所污染, 例如錯誤信息、垃圾電郵和媒體暴力都屬于信息污染。
無用和不良信息會對人類活動產生不利影響。這些信息被認為是信息革命的副作用之一。
信息污染一般用于指電子通訊,例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社群媒體。該詞在網頁易用性專家雅各布·尼爾森于2003年發表相關話題的論文后,得到了特別關注。不過,早在1971年,就有研究人員就對必須從“垃圾漿中尋找有價值的團塊,而團塊只是隨機分散的微量成分”的負面影響表示懷疑。人們使用信息來作出決策以及適應環境。認知研究表明,人類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而過量的信息會導致決策品質惡化。與之相關的信息過載也對決策有害,這一概念僅指可獲得的信息數量龐大,而不論其品質如何。
盡管科技進步被認為惡化了信息污染問題,但其并非該問題的唯一成因。任何分散注意力,使人不能關注必要的事實并執行任務或決策的,都可以視作是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可以視作是工業生產過程導致的“電子版”的環境污染。一些學者表示,信息過載是全球性的危機,其尺度與環境破壞的威脅相當。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需要像環境資源管理那樣,構建一套信息管理的范式。
信息過載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引起擾亂的,以及損害信息質量的。
引起擾亂的信息污染的典型例子有垃圾訊息,特別是在辦公場所中。手機(鈴聲和瀏覽的內容)在很多場景下都是有干擾性的。干擾性信息污染并非都與現代科技有關。例如,報紙也可能引起信息污染,報紙讀者可能只會閱讀不到一半的文章,甚至完全不閱讀。冗余的信息、例如地圖上非必要的標簽,也可能分散人的注意力。
另外,信息的品質降低也會導致其被污染。引起信息質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不準確或已過時,但也可能是因為信息呈現的形式不合理。例如,當信息不明確或雜亂、啰嗦時,讀者將難以理解內容。
法律法規時常變更和修訂。對這些法律的解釋和其他參考資料可能會落后于變化多年,這也可能誤導公眾。
文化因素對信息污染有以下影響。
傳統上,人們認為信息是好的東西。人們經常說“信息越多越好”,以及“知識就是力量”。出版和行銷行業已習慣于大量印刷書本、雜志和小冊子,而不考慮有沒有客戶需求,唯恐需要時數量不夠。
新技術使信息更容易傳播到每個人,使信息分享更民主。這被看作進步和個人權利的標志,也是彌合信息貧民和信息富人之間鴻溝的積極的一步。然而,它也同樣增加了令人注意力分散的信息的數量,使得區分信息和噪聲變得更困難。廣告在網站、技術和報紙,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濫用,被稱為“文化污染”,
20世紀的科技進步,特別是互聯網出現,在信息污染的增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網志、社交網絡、 個人網站以及移動技術,都導致了“噪聲”增加。信息污染的程度視乎環境。例如,電子郵件在工作環境下更可能造成信息污染。手機在列車車廂等密閉空間中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干擾。
信息污染會在多個層面產生影響。
在個人層面,信息污染影響了個人評估選項、尋找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它可能導致信息過載、緊張焦慮、決策癱瘓和精神壓力。它還會擾亂學習進程。
一些學者認為,信息污染和信息過載可能導致觀點和道德觀喪失。該論點能夠解釋為何社會對科學發現、健康警告或政治漠不關心。信息污染令人對頭條新聞更不敏感,也對新信息更懷疑。
信息污染加重了信息過載和精神壓力,擾亂了商業決策。處理事務花費的時間上升,佷容易導致生產力和營收下降。而有缺陷的決策會增加重大失誤的風險。
管理技巧和技術改進可以作為信息污染的解決方案。
基于技術的替代方案有決策支持系統以及為信息排列優先級的儀表板。造成頻繁干擾的技術可以用“污染”更少的技術代替。更進一步,技術可以提高信息呈現的品質,以助于理解。
電郵使用政策以及信息完整性保證策略可以作為解決方案??梢赃\用時間管理和壓力管理方法,其中包括設定優先級并盡量減少干擾。改進寫作和呈現方式的做法能夠減少對他人的信息污染。
數位落差
信息生態
信息爆炸
信息過載
信息質量
信息革命
信息社會
信息化
濫發電子訊息
壓力管理
時間管理